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快讯
今日关注:大学宿舍不应为直播“流量狂欢”买单
来源:广西新闻网     时间:2025-10-15 18:12:58


(资料图)

近几年,随着直播的风靡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踏入了直播行业。2025年开学季刚过去一个月,社交媒体上关于“室友直播”的吐槽就层出不穷。一些大学生主播在宿舍不顾场合、不控制音量、不分昼夜,将寝室当作直播间,把室友当成背景板,已严重干扰他人正常休息,也让舍友关系日趋紧张。(10月13日 央广网)

开学季刚过,社交媒体上关于“室友直播”的吐槽便持续升温。“深夜连麦声不绝于耳”“镜头扫过换衣场景”“被迫成为背景板”等抱怨,折射出宿舍直播泛滥对集体生活的冲击。大学生拥抱直播新业态本无可厚非,但将宿舍这一集体公共空间异化为私人直播间,已然触碰了公共秩序的边界,更偏离了大学求知向学的本质。

大学宿舍的属性决定了直播行为必须有所节制。它既非纯粹的私人领域,也不同于开放的公共场地,而是带有隐私属性的集体共享空间——对宿舍外是私密场所,对同寝者则是公共领域。这种双重属性要求任何个体行为都必须以尊重他人权益为前提。但现实中,部分学生主播将宿舍完全当作“流量场”,不分昼夜的直播声、打赏提示音构成持续的声光污染,挤占室友的休息与学习时间;更有甚者为博关注,有意将室友的私密生活纳入镜头,让他人在不知情中成为直播素材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宿舍的和谐氛围,更涉嫌侵犯他人的休息权、隐私权与安宁权,与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》中“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”的要求相悖。

大学宿舍直播泛滥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对大学生而言,“一夜爆红”的示范效应与MCN机构的签约诱惑,让直播成为看似轻松的“捷径”,而宿舍作为最便捷的场景自然成为首选。对学校而言,宿舍管理条例未能与时俱进,多数高校未对直播行为作出明确规范,导致问题出现时缺乏解决依据,使宿舍直播长期处于管理“灰色地带”。这种监管缺位与认知偏差,共同催生了直播越界现象,让本应温馨的宿舍沦为矛盾滋生地。

规范宿舍直播,首要之举是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。直播并非不可为,但必须守住“尊重他人、不扰秩序”的底线。开播前主动征求室友全员同意,是基本的相处礼仪;直播时控制音量、避开休息时段、佩戴耳机减少干扰,是必要的行为自觉;严格管理镜头范围、杜绝拍摄他人隐私场景,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。室友间更应通过坦诚沟通达成共识,将直播时间、内容范围、音量控制等细节纳入宿舍公约,用协商代替对立,用自律维护和谐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个体创作需求与集体生活需求间找到平衡。

学校的引导与管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堵疏结合方能实现长效治理,既要补上制度短板,也要加强价值引领。在制度层面,应及时修订宿舍管理条例,明确直播行为的许可条件、禁止情形与处罚标准,将“不得扰民、不得侵权”等原则细化为可操作的规则,让管理有章可循。在服务层面,可结合校园场地资源,开辟专门的直播工作室并提供技术指导,为有创作需求的学生提供合规渠道,实现“疏堵结合”。

更重要的是强化价值观引导,让学生回归学习本质。学校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,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直播行业,认清“短期流量”与“长期成长”的轻重,避免被流量裹挟而本末倒置。毕竟,大学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,沉迷直播挤占学习时间,最终只会得不偿失。

大学宿舍不应为“流量狂欢”买单。直播作为新兴业态,本可成为大学生锻炼表达、拓展视野的工具,但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。宿舍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学生休息与交流,这一属性不应被流量消解。当大学生懂得在直播热情中守住公共边界,当学校能够在规范管理中做好价值引领,才能让直播回归创作本质,让宿舍重拾温馨底色,让大学真正成为潜心向学的净土。这既是对集体生活的尊重,更是对青春成长的负责。